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编者按

    2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带领团队扎根云南省大理市洱海边的古生村,探索洱海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本篇报道由学校党委宣传部、资环学院和人民日报社共同策划,是学校关于“洱海科技大会战”系列报道的其中一篇。

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古生村科技小院

    古生村科技小院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人民政府联合建立的首个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模式的科技小院,于2021年12月建立,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2015 年在考察古生村时作出的“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切嘱托。目前,小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资环学院教授张福锁为首席科学家,组建多级导师指导团队,实现多平台合作、多学科交叉,40 余名研究生常驻古生村科技小院,主要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大理大学和西南大学等高校。目前,小院同步抓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工作,实现生态增值、科技增收和文化增韵,通过协同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虽是冬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却是暖意融融。

    一盘清炒的油菜薹,配上当地的特色菜,古生村科技小院里,师生们正在享用午餐。别看这盘油菜薹普普通通,却是科技小院刚刚收获的“科技成果”,清甜可口、风味独特,这种油菜薹的种植还有望实现减肥、增产的绿色目标。

    “目标是将农田氮磷排放减少30%—50%,入湖负荷削减大于10%,农田周年亩产值超过1万元。”2022年2月,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团队统筹下,全国20多家单位、200多名科技人员在洱海流域开展联合攻关。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走上木栈道,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嘱咐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探索洱海流域农业绿色高值生产模式,破解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难题……通过“多学科交叉、多院校联合、多主体融合”的新模式,数十名师生驻扎古生村200余天,走进田间地头,探索洱海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路径。   





扎根一线把脉问诊

科研瞄准实践难题

    溪流四季不绝,汇入洱海。纵横交错的田野,青瓦白墙的古朴民居,一幅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守好洱海,既要生态又要发展。科技小院师生们驻扎到古生村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析“农业面源污染”。

    “过去一下雨,污水沿着村庄、农田沟渠就会流入洱海。”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许稳说,为了搞清污染源,科技小院师生们在古生片区构建了“六纵七横”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输移—入湖动态监测网络。

    “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一下雨就得往外跑。”每到下雨,尤其是暴雨时,师生们都需要外出采样。风雨无阻,3000余份样品的采集和记录,2万余份水样分析,为洱海面源污染溯清源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想要真正弄清农业对面源污染“贡献”的问题,就必须把农田本底摸清楚。“摸清洱海流域片区土壤肥力等级与空间分布、典型农田土壤氮磷矿化规律、氮磷流失特征和入湖沿程衰减规律,这些在洱海保护的工作中尤为重要。”许稳说。

    为摸清土壤性质,科技小院选取水稻、玉米等典型作物的大田,布置了田间矿化、径流试验,设下21个监测点位。学生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田间沟渠里,虽然常常弄得灰头土脸,但一得到取样数据,总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就在这不大的村子里,汇集了全国顶尖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家团队。“在明确古生片区面源污染贡献的基础上,我们正在开展面源污染治理的工程设计,构建‘系统解析、精准防控、生态治理’的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新模式,打造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样板工程。”许稳说。




田间地头划出实验室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沃野平畴,从苍山脚下一直延伸到洱海之畔。

    古生村的田地里,划出了方方正正的田块。常规有机方案、绿色产品方案、有机优化方案、绿色生态方案……走近一看,每个田块前竖着一块牌子,上面详尽记录着种植的油菜品种、施肥类型与用量以及种植的目标。这里,是科技小院的试验田。

    眼下正值农忙时节,田地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丛汶峰带着学生们正在劳作,冬天播种下去的油菜,已经开始发芽。

    种植粗放、作物产值低、种植不环保一直是困扰当地发展的一道难题。在张福锁院士的带领下,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华中农大、中国农科院等8家科研单位在古生村试验起了“洱海流域油菜绿色高值种植模式”。

    “眼前这块油菜田是我们试验的绿色种植模式,而远处那块油菜田用的是传统播种模式。”科技小院油菜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王康说。顺着他的手望去,一眼便能分辨,眼前的油菜发芽很好,跟传统种植模式的比起来,长势喜人。沿途经过快长成的菜地,他随手掰下个菜梗子,“快尝尝,很有营养。”

    “实现周年亩产值大于1万元,油菜减肥30%、增产20%。”这是科技小院为“洱海流域油菜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定下的总体目标。

    选择什么样的品种?如何种植?如何施肥?老师和学生们蹲守在田地里,种植、施药、除虫、监测数据,根据田间实际和村子发展需要制定具体方案。

    丛汶峰介绍,去年以来,科技小院先后试验了来自中国农科院、华中农大、云南农科院的多个油菜品种,其中中国农科院的“硒滋圆2号”结合科技小院设计的周年油菜薹新模式,可以让当地农民增收不少。

    尽管是冬天,古生村的田地里依然生机勃勃。每一名师生都是这片土地的规划师,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科技小院走向发展新阶段

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不能用农药和化肥,这地还能种吗?”为了保护洱海,绿色种植曾让古生村村民何利成犯了嘀咕。科技小院的入驻给何利成带来了希望,“农大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持,去年收成很好,有机稻价格高,销量也好。”因为肯学习、肯尝试,何利成还被聘为科技小院的校外导师。

    从精准施肥、节水、面源污染治理,到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如今说起绿色种植,何利成侃侃而谈。在科技小院的带领下,何利成正在从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

    去年12月,古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商培训。“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不了解,来的人寥寥无几。”科技小院电商组学生王冬梅说,“后来我和同学们走村入户,做介绍、聊需求,同时找资源、请老师,为村民设计课程,这才吸引来了不少村民。”

    古生村村民杨金鱼喜欢白族刺绣,想要成立自己的白族刺绣工作室。这一次,她主动报名参加电商培训。“白族刺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把它传承下去。科技小院的师生帮我联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我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杨金鱼说。

    “到农村去、到生产实践中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为农业增产增收作贡献,这是科技小院的初衷,也是特色。”张福锁说,如今科技小院走到了新阶段,开始肩负起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创新科学技术,最终是要解决问题。”张福锁表示,在生产一线做科技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留在农民身边,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科技小院大有可为。

拓展阅读

    古生村非遗文化传承

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06年,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绕三灵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2月,古生村的杨庆儒同志被大理市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认定为大理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绕三灵的代表性传承人。

绕三灵

特色非物质文化:

    龙狮灯舞:在大理,江河湖泊遍布各地,历史上受水患较深,人们常常把与水患斗争的希望寄托于龙。所以,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龙的传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洱海边上的村村寨寨都要舞狮舞龙。

龙狮灯舞

    莲池会:古生村莲池会的会期有很多,一般是初一、十五都会有,关于莲池会的起源则是相传在唐代观音大士来大理,在大理城西门外二元殿教方广经。当时参加听方广经的人都是男的,并且只有十几个人。后来,观音又教女性莲池经,于是大理就有了莲池会。每个村子的莲池会由一名德高望重的白族妇女主持负责。

莲池会

    兴儒会:主要以传统的白族洞经古乐会,以融入到村内平日的婚丧嫁娶民族文化活动中。

兴儒会


征集投稿啦!

    #CAUer带你看遍大好河山。欢迎CAUer分享你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建议100字左右),以及1-3张精美照片至微信后台,我们期待你的分享。




来源 | 《人民日报》

图片 | 欧阳永志

编辑|王祖恩

责编|于哲 姜萍萍 王红鑫 郑诗盈 张黛眉 勾琳萱


往期回顾

RECENTLY RELEASED


2023新发布!

开学,我要惊艳所有人!

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全力以赴!

13456778,他们的寒假留校密码



为科技小院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